内赘、尾赘、臀赘、胸面弦线、骶面潮线,腹面和背面、里面和表面,全都在睑面,故统称‘睑赘’。以潮线为分界,背面可能发生匝肌鼓起的垄赘、腹面可能发生匝肌缺损的蛀赘。垄赘和蛀赘发生位置被潮线分界,两者各自独立演变、互补干涉,统称‘寄赘’。寄赘和睑赘都发生在睑面,两者各自独立演变、互补干涉。

【垄赘】
垄赘只发生在背面,纵向位于圣线和潮线之间、横向位于拐界和颈圈之间,最高可到1.618,向外截止到拐线、但不干扰臀面,因臀在潮线以下、向内截止到颈圈,因在背面、故可存在叠加背面的里域、但不跨入颈圈。

垄赘特指匝肌和皮肤在闭睑背面的局灶性鼓起,发生鼓起的功能区域称‘垄区’,垄区以怡界为中心,向两侧各自延伸,长度不对称,宽幅不定。垄区的鼓,闭态睑面就已显露,睁态时更鼓,但‘更’的幅度不显著,也就是说,睁态比闭态鼓的程度要强,但增强幅度较弱。

垄区鼓起度也没有严格界限,鼓起显著时典型、鼓起弱度时容易忽略,如最典型垄鼓起度定义为10,弱鼓起度通常起始4,没有(0-4之间鼓起度的过渡)。闭睑背面鼓起基础上,垄区面积呈现丰富貌形,点状(直径≥1mm)、局灶片状、多点或多片,单条(宽或窄)、多条、条状分段,甚至占据背面在拐界和颈圈之间所有区域。总之,垄赘依靠背面鼓起判断发生位置和分布特点,几乎没有明确规律,只能依靠术前个性化貌形视觉感知诊断。

垄鼓对双眼皮的影响有2种:
1、垄鼓睑纹线不允许定折,只能在其上方定折容易形成宽表双、在其下方定折形成极窄双或藏双、甚至没有宽度的双(无操作意义)。
2、宽表双折下方看见垄鼓肉条。
此时的肉条称作‘垄肉’、鼓起称‘垄鼓’、范围称‘垄片’,更多请阅读后面文章‘垄肉和桥肉的鉴别诊断’。

【垄赘术】
特定结构导致眼睑肌皮鼓起睑床,闭态即可略显,以怡界为中心,向两侧延展,最远截止到拐界、颈圈,两侧可不对称,向上最远到圣线,向下最底到潮线,纵向垄幅不定、垄幅整体高度不定,鼓起程度有强弱之分,但边缘清晰,无典型陡峭凹陷的过度区。

垄赘范围也是鼓套范围,边界不能定折,术前拟折睁双时,垄鼓就已经对抗定折。垄赘几乎垄断胸护面所有术法操作,垄鼓内,不能切除睑皮肤,不能定折,不能在垄鼓下方定折,只能在垄鼓上方定折,且一定呈现肉双貌。当垄赘占据双折宽幅(0.618-1)时,因为只能在垄鼓上缘之上定折,故只能成宽双。

垄赘鼓起原因多个,70%以上的原因,由某种特定结构控制,其原因需庞大理论支持,学习成本过高,故避而不谈,可以肯定的是,匝肌肥厚仅占20%的原因,改造垄赘几乎不需要切除、你认为的、所谓的多余的眼轮匝肌,即便切除,也只是在某些特定条件下的辅助处理。

垄赘罕见,极少被论述和谈及,眼整形所述肉条默认为‘表背肉’,除非特别指出垄赘。仅当垄肉条整体过窄过低,在尊线以下,允许形成尊线折表双下的垄鼓肉条貌,且美者愿意接受此貌形的双眼皮,才允许维持术前垄赘,除此之外,只要确诊‘垄赘’,必须消除,因为它不允许任何切口横跨垄片,即便边缘也是危险的。

【蛀赘和蛀赘术】
蛀赘只发生在腹面内的肚面,通常纵向起始睑缘向潮线延伸,闭睑肚面临近睑缘可见虫蚀状匝肌缺损,形象成为‘蛀赘’,表面皮肤略白淡于匝肌皮肤,只发生在潮线以下的肚面和臀尖附近。蛀赘面积可大可小,形状极不规范,可片状、条状、阶梯状、孤岛状、各状混并,通常从睑缘起始。

双折下的眼轮匝肌缺失,不计先天和后天,都是构成闭睑的力量。匝肌越少,闭睑力量减少越显著,所以,不建议重睑术剪除双折下匝肌,然而,蛀赘的匝肌先天缺失不会特别显著,几乎可忽略对闭睑力量的减弱。

睁睑主要依靠提肌,蛀赘的匝肌先天缺失不会特别显著,几乎可忽略对睁睑力量的减弱,但会增加双反折,使得同一双折高度的双宽度降窄。原因详述如下:
必须明确,腹匝肌始终汇入尾赘和内赘,睁态时两赘牵拉腹匝肌向睑缘,腹面或双折下的匝肌具有对抗褶睁提的力量,正是这种对抗同提肌形成的平衡,才获得正常睁眼幅度,因此,可认定腹匝肌包含对抗褶睁提的力量。蛀赘本质是腹匝肌缺失,同时也缺失了匝肌包含的‘对抗褶睁提的力量’,等同变相增加了折上双反折强度,直白地说,蛀赘纵向上的双折上方皮肤更容易向下反折。

蛀赘并非错误,但是蛀赘不平衡的匝肌缺失,导致双反折增加量不平衡,蛀赘越强,双反折越强,仅在双反折极度不平衡导致双曲线过度压低或扭曲时、经诊断由蛀赘引起,才启动改造蛀赘的术法‘耥蛀赘’,除此可以不理会蛀赘。
蛀赘改造不能弥补肌肉缺失,只能改变其力学结构,使得蛀赘纵向的双反折不那么强烈,以便向上(眉向)加高(加弯)双走行曲度。

容向
分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