认知内疤,先从泛疤痕入手,每个部位无法避免临近部位相互牵拉的外力,外力刺激皮肤切口产生对抗的‘切口内力’,内力是切口发生疤痕的直接原因,也就是,外力发生内力、内力发生疤痕,而非外力直接发生疤痕,若为直接,疤痕就没有预防的机会了,恰是两环节间的缓冲,给予了术法研究切口设计的广阔空间,尤其为‘内赘切口无疤痕恢复’提供了可能性。

【挛缩力和紧愈力】
顺沿切口走行的外力叫牵力,切口内部产生对抗牵力的‘挛缩力’,两力相等由牵力主控强弱,挛缩力产生挛缩疤痕,切口皮肤全层组织增生高出,并向切口两缘扩展。牵力强弱,从皮肤客观存在的拉力、切口同拉力的成角综合评估。
垂直切口走行的外力叫张力,切口内部产生对抗张力的‘紧愈力’, 两力相等由张力主控强弱,紧愈力将皮肤厚度转换为面积,皮肤全层组织萎缩薄弱趋向凹陷,肤质破坏严重。紧愈力强弱可从缝合切口的张力感受到,切口越不容易对合,张力越大,紧愈力就越强。

对于切口而言,外力=牵力+张力,不属于切口而属于部位,内力=挛缩力+紧愈力,不属于部位而属于切口。

切口疤痕对内力有宽容性,挛缩力远比紧愈力更敏感,比方,挛缩力10开始发生疤痕,紧愈力100才开始,非要切口承受拉力不可,宁可选张力也不选牵力,医学教材和专著明确写出,整形外科切口缝合原则之一是‘无张力缝合’,就是因为牵力极容易发生挛缩疤痕而成为众所周知的事情,而默认已经排除牵力,直指张力。

每个部位皮肤的拉力都有特定的方向,临时设定理想化切口(直线段、长5cm,同拉力成角α),拉力以α分解为切口的牵力和张力:
牵力=拉力×cosα
张力=拉力×sinα
α=0°时,算得,牵力=拉力,张力=0。
α=90°时,算得,牵力=0,张力=拉力。
张力同皮肤切除量,或者好多其它因素都有关,之所以‘理想化’,就是为摒除其它理论干扰。临床实际,某切口所在皮肤可能存在多方向力,将每个力分解为(牵力和张力),并将所有力的分解结果叠加,获得切口(牵力和张力)的总和,此总和发生切口的(挛缩力和紧愈力)。

【纹杠力】
皮肤切口愈合过程中,拉力在皮纹向的分力=(拉力×cosα),具有旋转切口长轴的外力叫‘扭力’, 切口内部产生对抗扭力的‘纹杠力=杠力’,两力相等(扭力=杠力)由扭力主控强弱。拉力同皮纹向夹角=α,切口同皮纹向夹角=β,此皮纹向并非只切口附近皮纹的方向,而是指切口所在皮肤宏观的皮纹走行方向。临床实际,部位生长规律通常为,皮纹顺沿拉力走行,两者在同一个方向,也就是‘α=β’。
扭力=((拉力×cosα)×sinβ),(0°≤β≤45°时,向拉力的皮纹向旋转)。
扭力=((拉力×cosα)×sin(90°-β)),(45°≤β≤90°时,向垂纹向旋转)。

临床实际,很难计算也几乎不需要计算扭力强度,通过两个公式想表达:β=45°时,扭力最强,伴随向0°减或向90°加,扭力都会减弱。这个强度仅仅是起始强度,它不会将切口旋转到皮纹向或垂纹向,扭力旋转切口,附带切口附近皮纹一同旋转,但是这些皮纹不愿意旋转,具有维持原有走行态的趋势,于是产生对抗力‘纹杠力’,旋转幅越大,纹杠力越强,旋转幅越大,扭力越弱,扭力、旋幅、纹杠力,三者间的连环互动,切口很快停止旋转,扭力=纹杠力减弱到0。

临床并不关注每个切口的纹杠力,相比错误切口组合后获得的皮纹紊乱,纹杠力导致的皮纹紊乱几乎可被忽略,纹杠力唯一意义在于理论上,必须明确,在切口旋转初始点,扭力和纹杠力为最强,且力量绝对值也很强,从此点开始哪怕稍有旋转,两力快速减弱到0,恰好纹杠力最强点参与了避免疤痕发生的机制。此点后面有论述。

容向
分类